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工作动态

临床医学系率先在我校开展“1+2”培养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1 19:32:13 浏览次数: 【字体:

“1+2”培养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中最为科学、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的基础学习,加两年的顶岗专业技能学习。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五个对接”:一是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使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四是文凭与职业资格对接;五是使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实现了职业场景与专业学习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1+2”培养模式是我校多年来努力实施的学生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因客观条件的局限,难以推进。今年暑假学校领导充分论证后决定,从医学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15级开始试点实施。

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和承接相关工作,已完成了学生学习场地的转移;同时积极地外引内培,建设和发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平台,引进师资,成立了现代康复医学科,为学生实践操作及顶岗学习完成了一系列举措。通过该平台,专业教师随时能利用真实病例为学生讲授各专业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真实场景中进入职业角色。

与此同时,系部学生管理人员也积极应对,转变学管模式。克服了管理区域扩大、监管难度增加、开放式管理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困难。一方面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带教老师三方联动,紧密联系,确保学生管理不留死角;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三自”学生管理模式,构架学生自我管理网络、自我教育舞台、自我服务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系部综合管理办多次召开协调联系会,与附属医院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加强教学督查,落实好管教管导。

在学校领导密切关注和指导下,系部和附属医院共同努力,学生目前已平稳过渡,处在适应期。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运用、认知得到了很好的场景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临床医学系康复专业“1+2”培养教育模式的开展,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实现了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未来我校其他专业的“1+2”培养模式做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魏吉槐)

图一  附属医院康复大厅

QQ图片20160922155744

图二  附属医院康复大厅

VHR5JLP}HE5BXK6[QTB`I_1

图三  学生在附属医院教室上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