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平介绍及主要作品
生 平 介 绍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
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
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
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
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
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
之域”。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
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
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
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主 要 作 品
翻译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沙恭达罗》 《五卷书》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学术著作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现代佛学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 《大唐西域记校注》 《吐火
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大国方略:
著名学者访谈录》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敦煌学大辞典》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
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塌杂记》《忆往述怀》 《新纪
元文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