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监测自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1 17:17:56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历史与定位:始于1950年,是湖南省唯一的医药卫生类全日制公办高等专科学校。

核心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国家口腔健康教育基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合作学校。

(二)核心办学资源

硬件设施:占地501.6亩,固定资产5.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亿元,馆藏图书90万册。

师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高级职称195人)。

实践平台:拥有含2所直属医院在内的22所附属及教学医院,6个校内现代化实训中心,以及百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三)专业与学科优势

专业布局: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等18个专业。

重点项目:

护理、药学、临床医学三大专业群入选省级“楚怡”高水平专业群A档。

2024年与湘南学院合作开展临床医学本科层次的“楚怡工匠计划”项目。

(四)人才培养成效

学业表现:核心专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专升本录取人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社会声誉: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二、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严格对标《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等文件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压实责任,协同推进,完成了全部46个监测点的数据采集与自评工作。

自评结果显示,在25个需作达标评判的监测点中,我校有18个监测点符合标准,7个监测点存在差距,达标率为72%。其余21个为动态监测点。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三、监测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校园建设

1.校园占地面积

(1)达标标准:≥150亩

(2)达标情况:学校现有校园总面积1060.23亩,达标。

(3)问题分析:学校总占地面积远超标准,有力保障了办学空间。但其中,通过校企合作、医教协同共同使用的面积占比较高,自有产权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为增强办学自主性与长远发展的稳定性,学校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探索土地置换、扩容等路径,以逐步提高自有产权面积占比。

2.学校产权面积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学校产权建筑面积285694.37平方米。

(3)问题分析:现有产权建筑面积能够满足当前办学基本需求。为匹配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加自有产权面积将是学校“十五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3.非学校产权面积(独立使用)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面积为0。

(3)问题分析:无

4.非学校产权面积(共同使用)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与医院、企业等单位合作,共同使用非学校产权面积421197.45平方米。

(3)问题分析:通过深度医教协同与校企合作,学校有效整合了大量社会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空间,这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同时,这也反映出学校自有资源结构尚有优化空间。下一步,学校将双管齐下:一方面深化合作、规范管理,确保共用资源的高效与稳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提升自有教学行政用房比例,优化资产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5.生均占地面积

(1)达标标准:59平方米生

(2)达标情况:生均占地面积61平方米,达标。

(3)问题分析:生均占地面积达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生活空间。此项达标得益于学校对自有产权与共建合作资源的有效统筹。未来,学校将继续巩固并深化校企、校医合作模式,同时着力提高自有产权资源比例,在保障生均面积持续达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办学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

6.基本类生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1)达标标准:室外≥4.7㎡/生,室内≥0.3㎡/生

(2)达标情况:室外2.15㎡/生,室内0.8㎡/生,未达标。

(3)问题分析:

I.近年来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导致按总在校生人数核算的生均数据被稀释。

Ⅱ.学校实行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年学生赴医院、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实际在校使用体育场地的学生数量少于统计基数,场地实际使用需求已得到较好保障。

Ⅲ.学校已积极应对,2025年新建的室内运动场已投入使用,显著增加了体育活动空间,能够充分保障全体在校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7.生均学生宿舍面积

(1)达标标准:≥6.5平方米/生

(2)达标情况:生均宿舍面积6.58平方米,达标。

(3)问题分析:无

8.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达标标准:≥16平方米/生

(2)达标情况:生均22.87平方米,达标。

(3)问题分析:无

(二)教学条件

9.图书资源总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馆藏资源总量891915册,其中纸质图书486915册,约占总量54.6%,数字图书405000册,占比约为45.4%。

(3)问题分析:无

10.纸质图书总册数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纸质图书486915册

(3)问题分析:无

11.数字资源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数字资源405000册

(3)问题分析:无

12.生均图书

(1)达标标准:≥60册/生

(2)达标情况:生均64册,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3.生均年进书量

(1)达标标准:≥2册/生

(2)达标情况:年生均进书量2.03册,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4.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1)达标标准:≥8台

(2)达标情况:百名学生配备9.13台,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5.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

(1)达标标准:≥1000Mbps

(2)达标情况:出口带宽4096Mbps,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6.无线网络覆盖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3)问题分析:无

17.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达标标准:≥4000元/生

(2)达标情况:生均9708.13元,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8.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达标标准:≥10%

(2)达标情况:新增比例16.83%,达标。

(3)问题分析:无

19.校内实训基地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建有206个校内实训基地

(3)问题分析:无

20.省级以上实训基地数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有1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3)问题分析:无

21.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建有7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3)问题分析:无

22.生均校内实训基地工位数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生均0.41个工位

(3)问题分析:无

23.校外实训基地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建有211个校外实训基地

(3)问题分析:无

2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数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与200余家企业、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3)问题分析:无

(三)师资队伍

25.专任教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专任教师655人

(3)问题分析:无

26.兼职教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兼职教师177人

(3)问题分析:无

27.校外教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校外教师140人

(3)问题分析:无

28.行业导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行业导师37人

(3)问题分析:无

29.兼职教师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

(1)达标标准:≤30%

(2)达标情况:占比19.83%,低于30%,达标。

(3)问题分析:无

30.行业导师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

(1)达标标准:≥25%

(2)达标情况:占比4.5%,未达标

(3)问题分析:此项数据未达标,主要原因在于数据统计口径的偏差:由于对行业导师的认定标准与政策理解不够充分,部分符合条件的行业专家,在填报时被误归入“校外兼课教师”,未能准确反映我校行业导师的实际规模。

改进措施:

I.规范统计口径:立即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专项培训,明确行业导师认定标准,完成数据核查与修正。

Ⅱ.完善聘任机制:健全行业导师聘用、管理与考核体系,拓展引进渠道,持续壮大师资队伍。

31.行业导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比例

(1)达标标准:≥15%

(2)达标情况:未达标

(3)问题分析:此项数据与上一监测点直接相关。数据不达标的根本原因同样是行业导师的统计口径问题。随着导师身份认定的规范化和数据修正,此项比例将得到相应提升。学校将同步推进,确保行业导师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32.外籍教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暂无外籍教师

(3)问题分析:无

33.生师比

(1)达标标准:≤16:1

(2)达标情况:15.71:1,达标。

(3)问题分析:无

34.银龄教师数量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暂无银龄教师

(3)问题分析:无

3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

(1)达标标准:≥50%

(2)达标情况:占比72.82%,达标。

(3)问题分析:无

36.专职辅导员与全日制学生数之比

(1)达标标准:≥1:200

(2)达标情况:1:275,未达标

(3)问题分析:未达标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对人员配备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人员岗位正常流动带来的暂时性缺口;三是事业编制严重紧缺,极大限制了专职岗位的招聘数量。

改进措施:学校将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I.加大招聘力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招聘计划向辅导员岗位倾斜。

Ⅱ.内部挖潜转岗: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考核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或公共课教师,择优充实至辅导员队伍。

37.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全日制学生数之比

(1)达标标准:≥1:350

(2)达标情况:1:429,未达标

(3)问题分析:

未达标原因与专职辅导员情况类似,核心制约因素在于事业编制严重不足,同时叠加了学生基数增长与人员正常流动的影响。

改进措施: 学校将采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类似的策略,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转岗”相结合的方式,优先保障思政教师的配备需求,确保尽快达到标准。

38.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全日制学生数之比

(1)达标标准:≥1:4000,且至少配备2人

(2)达标情况:1:828,达标。

(3)问题分析:无

39.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1)达标标准:≥15%

(2)达标情况:占比33.44%,达标。

(3)问题分析:无

4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1)达标标准:≥20%

(2)达标情况:占比49.92%,达标。

(3)问题分析:无

41.专业课教师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例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占比45.80%

(3)问题分析:无

42.满足企业实践要求的专业课教师比例

(1)达标标准:100%

(2)达标情况:98%,未达标

(3)问题分析:98%的达标率反映出整体情况良好,2%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少数临近退休且无职称晋升要求的老教师。

改进措施: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差异化激励与支持措施,如为资深教师提供形式更灵活的实践方式,同时强化绩效激励,确保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全面达标。

(四)经费保障

43.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达标标准:≥12000元/生/年

(2)达标情况:12710元/生/年,达标。

(3)问题分析:无

44.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达标标准:≥1200元/生/年

(2)达标情况:1551.67元/生/年,达标。

(3)问题分析:无

45.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比

(1)达标标准:≥13%

(2)达标情况:占比6.39%,未达标

(3)问题分析:此项占比偏低,并非投入不足,而是结构性原因所致。学校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51.67元)超额达标,但由于学校正处高速发展期,在基建、大型设备购置等战略性资本投入巨大,导致总支出基数增大,从而稀释了日常运行支出的相对占比。

改进措施:学校将进一步优化预算结构,建立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保障战略性投入的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逐步提高其预算占比,确保教学核心环节的经费保障更加稳固。

46.学校就业经费中获得人社部门就业专项经费占比

(1)达标标准:动态监测点,不作达标评判。

(2)达标情况:学校就业经费中获得人社部门就业专项经费占比14.73%

(3)问题分析:无

三、自评结论

经全面自评,学校办学条件核心指标稳固,发展态势良好,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优势与长板突出

学校办学资源充裕,多项指标远超国家标准。例如,生师比、“双师型”教师占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等核心师资指标均表现优异。在硬件方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等经费与设施指标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强力支撑。特别是学校深度践行医教协同,有效整合了大量行业资源,形成了办学特色与优势。

(二)短板与挑战清晰

同时,监测也揭示了学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部分指标未达标,其原因已基本厘清:

1.师资结构性短板:行业导师占比的数据差距主要源于统计口径偏差;而专职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配备不足,则主要受限于事业编制的刚性约束。

2.资源配置结构性问题: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比偏低,并非投入不足,而是学校在基建等战略性资本投入较大背景下的阶段性财务特征;室外体育场地的生均面积不足,是学生规模增长快于设施扩建速度的暂时表现。

(三)总体判断

学校办学条件基础扎实,优势明显,存在的差距多为发展性、结构性问题,而非基础性、保障性问题。学校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改进路径,完全有能力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补齐短板,巩固优势。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学校将以本次监测为新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核心短板,实施精准整改,推动办学条件再上新台阶。

(一)实施师资队伍优化攻坚行动

1.行业导师队伍“提质增量”:立即启动数据修正工作,精准核定行业导师身份与数量,真实反映队伍现状。同时,完善导师聘任管理与激励机制,拓宽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药企业的专家引进渠道,确保其在专业教学中的课时比例稳步提升至15%以上。

2.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双路并进”:一方面,积极向主管部门争取编制支持,加大公开招聘力度,从源头补充力量;另一方面,深挖校内潜力,通过严格的遴选与培训程序,从现有教职工中转岗一批优秀人才,力争在1—2年内使两支队伍的生师比全面达标。

(二)推进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工程

3.财务预算结构精准调优:建立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明确设定并逐年提升该项支出的预算比例,在保障学校战略性资本投入的同时,确保教学核心活动的经费投入强度与占比协同增长。

4.校园空间资源挖潜增效:加快推进体育场馆等设施投入使用,确保与学生规模增长相匹配。同时,战略性推进自有产权校舍面积的提升计划,通过与政府的积极沟通,探索土地置换、产权划转等路径,持续夯实办学自主保障能力。

(三)健全办学条件长效保障机制

5.监测数据管理闭环化:将办学条件监测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建立“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专项整改-跟踪问效”的闭环工作机制。明确各监测点责任部门,确保数据填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6.整改落实清单化:针对本次监测发现的所有未达标项,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与预期目标,定期督办检查,确保所有问题清零销号,整改落实到位。

学校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狠抓以上工作安排的落实,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实现学校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终审:质量评价中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