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阳春华:阳春多勤勉 人生尽芳华
阳春华
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在她的头上闪烁着的是无数耀眼的光环,在她的身上体现着的是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一位具有爱国精神,以超凡的创造力遨游在高端科技领域的杰出女性——阳春华。
这是八年前“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女性”评选组委会授予阳春华的颁奖词。八年后,阳春华又收获了新的荣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南省五一巾帼奖……
当年那个扎马尾辫下冶炼厂实习的女生
1965年,阳春华出生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青树坪镇一个普通干部之家。1981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原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学习。1985年,顺利考上研究生,从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科研,1988年毕业后留校,接下来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1995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阳春华成了中南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但她并没有安于现状,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1999年,比利时Kuleuven大学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从事合作研究,并给予她全额奖学金,在这里,她可以全心全意地研习,勤奋、对科研的执著给这里的导师和同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2001年,由于母校一项国家重大课题已进入攻关阶段,导师的呼唤,阳春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国外的良好条件,回国投入研究攻关。
在阳春华的眼里,她的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两位导师,一位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沈德耀教授,另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教授。她说,沈老师带领她一次次下厂矿,给了她扎实的现场实践,桂老师则更多地给予了她科研指导。
在已是80高龄的沈老师的记忆里,当年那个扎着马尾巴,个子矮小的小女生第一次去株洲冶炼厂实习,还被门卫挡在了外面,如今,早已独当一面,科研、教学、管理三肩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老师无不引以自豪。而桂老师早就认定此女生非一般,干练、勤奋,不怕苦不怕累,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研究控制系统将工人们从恶劣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1988年夏天,涟源钢铁厂,刚研究生毕业的阳春华穿着一身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成天和工人师傅们一起铺设电缆、调试设备。AD板、通信板、接口板一点一点地焊,一块一块地调试,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半年。这些现场制作、调试、摸爬滚打的经历对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她以后从事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冶金企业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自动化水平低,为了彻底解决这种长期的原始的工作性质,阳春华和她的团队北上鞍山钢铁厂,南下柳州钢铁厂,在全国各地奔波调研。一次,在链源钢铁厂,由于焦炉配煤完全靠手工操作,铲煤、称重、化验等工序都由工人在配煤现场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几分钟功夫,工人们一个个都成了“黑人”。阳春华看到这样的场景,感觉心酸,她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把工人们从繁重、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她要开发一套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用自动控制配煤替代人工配煤!
当时,国内一家合作企业首次引进了一套美国Honeywell集散控制系统,两尺高的英文资料让企业技术员望而却步,凭着一股子热情和干劲,阳春华每天早上八点进实验室,夜里十二点才离开,硬是将这一摞资料啃完并且熟悉了整个系统。两个月后,她成了系统使用的活字典,能娴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两年多的时间里,阳春华在实验室和现场之间无数次的分析、测试、调整,“炼焦配煤过程集散控制系统”终于成功应用。
1997年,国内第一套全自动化配煤系统诞生了!偌大的车间,不见了铲车、磅秤等,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电子操控平台,工人只需轻轻摁下按钮,系统就按照焦炭质量要求自动将煤按不同种类、不同重量配置好,焦炭质量在稳定的同时由一等焦提升到特等焦,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0万元。
同时,阳春华和团队一起开发的“锌电解综合优化控制系统”成功运行,年经济效益超过7000万元。2004年,以“炼焦配煤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锌电解综合优化控制系统”为关键技术的“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其在锌电解和炼焦配煤过程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代汽车工业对汽车电器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2002年,阳春华看准这一需求,开发出系列汽车关键电器性能智能自动化测试装置,可在汽车电器生产线上就快速完成对起动机、发电机和电磁开关各项性能的全自动化测试,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目前,这一装置已有20多套成功应用到我国汽车行业各主要汽车电器生产厂家,两套出口伊朗,并已推广到坦克电器测试中。
作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阳春华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厂校合作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鉴定科技成果1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120篇。而她本人也先后获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五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
小女人悉心经营两个“家”
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阳春华有两个“家”,一个是我国唯一的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研究群体,这里集聚了18名教授,150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另一个家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这里有教职工322名,在校本科学生4028人,研究生2190人。阳春华每天都在为这两个“家”不辞辛劳。大到项目申报、学科建设,小到同事、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事无巨细。
每周的研究生研讨会上,她除了听取和指导学生们的研究进展,更注重品质培养。她说,做事业,讲的是创新、勤勉、吃苦和敬业;做人,讲的是大气,眼光要长远,要有忧国忧民的胸怀。
女博士张斌本科就读于湘潭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报考研究生时从网上了解到了曾是湖南省首届十大女杰的阳春华教授,毅然选择报考阳老师,几年的学习,让她也潜移默化,像导师那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每年年终的师生联谊活动,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扑克牌比赛,阳老师一个也不落下,要与学生比高低,要是输了,该做的俯卧撑一个也不能少。
除此,博士生朱红求成家,她牵线搭桥。出差的同事小孩生病,她连夜赶往医院看望和照顾。她俨然就是这两个“家”的内务总管。
讲台生涯27年,阳春华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授课8门,培养了60多名优秀的硕士、博士生和留学生,现在指导的研究生、博士生30多名。她也多次获得 “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留学生教师”等称号。
事业的成功还得益于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阳春华和先生邓理毅青梅竹马,同在中南大学工作,两人工作互勉,生活幸福。尤其是年迈的婆婆,视她如已出,一天的喜怒哀乐都要同儿媳唠唠。女儿国外留学后现在香港工作,家庭成为阳春华幸福的港湾。她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力求创新、勤勉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力量。作为一个女人,我爱家人、爱家庭生活。
同事们说,阳老师越来越会打扮了,合体的套装总是把小巧的身材勾勒得愈发精致,走道里经常听到她清脆的笑声,令人如沐春风。阳春多勤勉,人生尽芳华,这样的春华,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通讯员唐百友)
责编:佳子